统一战线助推跨越发展大行动——关于模具钢行业实施“退三进二”的调研分析报告
“六大短板”之产业发展短板
关于模具钢行业实施“退三进二”的
调研分析报告
民革黄岩区支部调研组
今年一季度,我区实现生产总值91.46亿元,增长10.3%,规上工业总产值96.09亿元,增长19.2%, 9大重点指标综合排名全市第三位,可谓成绩喜人。在成绩面前,居安思危地思考我区经济指标的“半年红”、“全年红”前景,却是喜中带忧,从全市看:临海、玉环等地依托大项目一马当先,温岭、路桥等地厚积薄发,步步紧逼,可谓“标兵渐远,追兵渐近”;从区内看忧患不少:1.成长型企业持续外迁,拖累工业增速;2.工业性投资下滑,发展后劲堪忧;3.产销率明显偏低,虚增迹象明显;加上近年来持续的争先进位,数据已无潜力可挖,等等。综上所述,我区二季度“半年红”、排名“保三”难度极大。为圆满完成下阶段考核任务,在抓好项目、服务等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思考优化经济数据的技术性举措,充分挖掘各行业增长潜力,实干苦干加巧干地做好数据“加减法”,显得尤为迫切需要。
为此,民革黄岩区支部专门组织5名党员成立调研小组,为期近一个月,对全区具有数据增长潜力的相关行业进行排摸。先后走访相关企业近20家,并与税务、工商、统计、经信等多个部门进行走访交流。经调研发现,我区部分具有生产加工环节的商贸型企业(模具钢行业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少量外贸公司、电子商务企业等),若变更为制造业企业(简称退三进二,下同),有望成为拉动全区经济数据的增长点,在优化统计数据上具有“四两拔千斤”之效果。本文以模具钢行业为例,以该行业对全区在统计数据的贡献度为侧重点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区探索“退三进二”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区模具钢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黄岩是国内闻名的“模具之乡”,拥有国内最全的模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加工配套体系,17家模具企业入围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0%,为县一级模具产业集聚区中最多,注塑模具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挤塑模具占全国80%以上,吹塑模具占全国40%以上。
(一)我区模具钢行业的发展概况。以发达的模具行业为依托,我区模具钢行业应运而生。据调研统计,目前我区共有模具钢行业企业150余家,其中跃日、科佳、博星等销售上亿的龙头骨干企业已登记为“制造业”,其余均为“商业”。2016年,全区该行业(已剔除登记为制造业的模具钢企业,下同)共申报销售收入141000万元。其中2000万上的15户,2016年申报销售收入8.688亿元。年销售收入1000万-2000万的23家,共申报销售收入3.3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1500万-2000万的9家,申报销售收入1.5亿元。近年来,该行业伴随我区模具工业以每年15%左右的增速发展。同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塑料模具钢、大型模块钢、中高档模具钢的需求不断增加,也给模具钢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增长潜力巨大。
(二)模具钢产业的行业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属商业外衣的“隐形工业”,且具相当市场规模。据统计,我区目前模具行业的销售额(按开票统计)约100亿,若按模料成本约占30%测算,全区模料整个市场销售额约为30亿。区内模具钢企业销售额约为20亿(包括制造业、商业)宁波、上海等外地模料公司开票约占1/3 ,与调研数据大体一致)。二是“商业、制造业”混杂,企业登记混乱。因该行业比较特殊,是拥有生产性环节的商业企业,其中一少部分企业已登记为制造业,大部分则是登记为商贸企业,这也是该行业独有的现象。三是长期未受关注,提升空间大。近年来,模具行业受各级高度重视,而模具钢行业则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全行业基本上未享受到政府项目、税收及技改等优惠。一部分产值上亿的龙头企业,如太湖、海马等,因受空间、环保等限制,外迁至三门、沿海产业集聚区等地发展。相当部分企业尚未纳入统计数据库,数据上有一定的提升和挖掘空间。
二、以模具钢行业为例,实施商贸企业“退三进二”后,在统计数据上的正、负面效应分析
(一)正面效应评估分析
若对全区模具钢企业实施企业性质变更(商业转为制造业),其给全区经济数据指标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有以下三点:
1.做优数据。根据现行统计单位入库制度,具有生产环节的商贸型企业变更为生产型后,若其新注册企业销售额累计达2000万,即属当年新增规模上,所有产值都纳入新增产值,将有效拉动全区工业增速。目前,我区模具钢行业年销售额5000万上的有10多家。以桔都模业为例,2016年销售超过1个亿,这部分销售额若全部转制造业,相当于新增了一家亿元工业企业。
2.立竿见影。常规的投资拉动工业性项目,从立项、供地、土建及设备投入,直至投产,整个流程环节需要2-3年,而至少目前我区无法解决大量企业供地。而这项属数据技术性举措,不需土地厂房设备,仅办理营业执照的注册变更、税务变更登记即可,短期内即可贡献全区十余亿新增产值。因此,该项举措对工业增速的提升拉动可谓“立竿见影”,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3.政企双赢。从政府层面看,若实施此项举措,下阶段工业数据指标将得以进一步改善,厂房设备投入(大的模具钢企业设备投入一、二千万是常见的)又可纳入工业性投入,拉动工业性投资。同时,改为生产型企业后,能享受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各类政策补助,尤其是产值达8000万后可进入供地门槛,对模具钢企业来说吸引力不少,可吸引部分外迁企业回流。此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项目服务等会全面跟进,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谓政府与企业双赢。
(二)负面效应评估分析
企业性质变更后,常规的疑问有:对服务业会不会有影响?税收负担会不会加重?增加值率会不会被拖累?以上三方面,正是我们需认真分析评估,并作为实施该项政策举措的前置条件:
1.对“服务业数据影响”的评估。因服务业企业是仅对样本库企业进行统计考核,模具钢商贸型企业的变更,对全区服务业数据不会带来直接影响。在上报库内的模具钢企业中,可优先剔除增长潜力有限,甚至负增长的模具钢企业。其变更注册为新开工的制造业企业后,当年达规上后的产值可全部纳入统计,一加一减,此消彼长,对工业、服务业都有好处,可谓“一举两得”,带来数据上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2.对“企业税负率影响”的评估。目前,我区商贸型企业平均税负约2个点,若把模具钢企业纳入模具加工类企 业管理,其税负高达6个点,企业肯定无法承担和接受,这是个关键点。因此,实施此举措,找到企业可接受的税负平衡点是前提。参照已登记为制造业的模具钢企业税率,实施并无难度。
3.对“工业增加值率影响”的评估。因为模具钢的生产销售是低附加值的“高进高出”,整个行业的增加值率比较低,对单个乡镇街道、单个行业的增加值率是有影响的,但毕竟总产值占全区比重低,不会对全区的增加值率造成大的影响。
三、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模具钢“商贸”企业转“制造业”,对全区服务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规上工业增长率的贡献,却是雪中送炭,总体利远大于弊。我区模具钢商贸企业(接近规上及以上的销售规模约10亿)若全部转为生产型,并考虑到产值略大于销售的因素,理论上测算能累计拉高全区规上工业增速约3个点。3个点的额外增长,貌似不大,但在复杂的经济数据大蛋糕中,迫切需要全区各行业、各部门点滴积累,滴水穿石。同时,在各县市区经济数据差之厘毫的激烈较量中,3个点的额外增长已弥足珍贵。因而,该项举措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可探索的,能拉高增速、做优数据的技术性辅助手段。在此提三点建议:
(一)把握节点,分步实施
根据统计入库制度规定,当年达2000万销售额的新开工企业可随时入库。我区可结合“全员统计”工作,在下半年起,分乡镇对模具钢等具有生产性环节的行业进行完成面上排摸,并及时安排部署“商业”转“制造业”。同时,以“企业直通车”平台,由经信部门牵头联合统计、工商、财税等部门专门成立工作小组,组织指导各乡镇街道做好模具钢商贸企业变更为新注册工业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各乡镇要把握好新增规上企业的时间节点,力争在9月份(即企业新注册后第3个月)先入一批、年底面上形成一批,必将逐步显现对全区工业增速的拉动效应。据测算,若全区模具钢企业逐步实施企业性质变更完毕,此举措带来全区数据上的收益期为3年。
(二)聚焦税负,突破难点
企业性质调整涉及多个方面,税收负担是关键核心。目前我区模具加工行业平均税负约6个点,模具钢行业(商贸)的平均税负在2个点左右。若模具钢(商贸)转到模具行业管理,税负率将大大提高,企业必然抵触,这是关键的矛盾节点。建议由区政府研究,税务部门核算,并与上级税务部门及模具钢企业充分沟通,按税负相对平衡原则,把模具钢纳入税负水平较低的“金属材料加工行业”(类同于铜加工、锻打等行业)进行管理,或干脆单列管理。对单个项目投入大、技术行业领先的模具钢龙头企业,争取工业性项目补助、申报高新企业减免税等政策优惠。
(三)举一反三,杠杆撬动
除模具钢行业之外,我区还有少量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可通过“退三进二”途径挖掘数据潜力。此外,因我区税负相对较高原因,一部分在区外有生产基地或销售公司的“两头挂”企业特意在外开票,对区内产值、税源等造成一定影响,模具钢行业也不例外。建议通过税收杠杆,实施类似“总部经济”的一厂一策,设法把外地销售公司在黄的销售额拉回来,在2018年再形成新的数据增长点。着眼于模具产业的发展导向,应注重引导扶持我区模具钢企业开发增长迅猛的高端模料市场;此外,我区立足全国“模具之乡”产业优势,建议设立辐射全市的模具钢专业市场,采用“前店后厂”模式一条龙服务,形成面向同类路桥、临海模料市场的竞争优势。
调研组成员
组 长:林 斌
副组长:黄灵恩
成 员:张巧巧 陈 峰 张丹丹
邵再侠(统战部联络员)
执笔人:林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