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助推跨越发展大行动——关于推进我区分级诊疗工作的调研报告
“六大短板”之公共服务短板
关于推进我区分级诊疗工作的调研报告
民盟黄岩区总支调研组
民盟黄岩区总支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统战部《黄岩区统一战线助推跨越发展大行动方案》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我区“六大短板”,根据党派医生盟员多、医院联系广的特点,选择“分级诊疗”这个关乎民生的主题开展调研,并成立了由主委任组长的调研组。调研组在3、4两个月时间里,实地走访了区财政局、区卫计局、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宁社区等单位,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相关人士座谈、专家研讨等,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区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两年来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推行分级诊疗两年取得的成效
我区于2015年6月开始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工作,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出台顶层设计。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区级层面制定了《黄岩区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卫计系统制定了《黄岩区卫生计生系统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在制定上保障了我区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快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南城街道卫生院、江口街道卫生院、宁溪镇卫生院等新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头陀镇卫生院和北洋镇卫生院也将于近年完工,全区各乡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将于近年基本完成迁改扩和内部改造等工程。另外,区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多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采购、维修,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和就医条件,使得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三是强化合作办医。台一医、区中医院强化与温州医科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台湾马偕纪念医院等省内外知名医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台一医在院桥镇卫生院、宁溪镇卫生院、江口街道卫生院设立住院分部,区中医院在北洋镇卫生院设立住院分部,并完善了运行机制。2016年,全区乡镇街道级住院分部接待住院4266人次,区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初见端倪。四是工作全面铺开。自开展分级诊疗以来,全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515个村居已全部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重点人群签约156552人,签约率达85.79%。五是重视队伍建设。区卫计局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重点面向乡村医技人员,进而不断提升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
两年来,随着分级诊疗工作的持续开展,在面上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以2016年为例:全区累计转诊患者3853人,其中,由基层转诊到区级医院就诊的有2778人,由区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有49人,区域内就诊率达82.57%,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2932220,占全区门急诊比例60.28 %,基层住院人次4893,占全区住院人次比例6.74%。
二、推行分级诊疗当前存在的问题
推行分级诊疗的目的是缓解群众看病就医供需矛盾,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尽管这两年全区推进分级诊疗工作中卓有成效,但与文件要求、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仍然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就医习惯支配就医行为。影响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数居民没有获知该项制度的信息渠道,尽管区卫计局、医疗机构制作了相关的宣传资料,并在社会上进行了宣传,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较多群众并不知道或不清楚分级诊疗事项及其优惠政策。同时,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惯性”心理影响,很多群众“迷信”大医院、老专家,一方面抱怨“看病贵、看病难”,另一方面小毛小病也向大型综合性医院跑,造成社区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的同时,导致一些大型、重点医院高负荷运转。
(二)设施配备不达标,医生配备存在严重缺口。调研发现,导致居民没有选择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医疗机构常规设备不足、医务人员水平不高。目前,我区较多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达不到省卫计委规定的要求,按照我国每万名居民配置2-3名全科医生的标准,全区全科医生缺口很大。以江口街道为例,江口街道有常住居民60000人,全科医生10名,平均6000居民配1名医生,既每万名居民配1.6名医生,连国家标准的下限都达不到。
(三)健康信息未共享,双向转诊渠道不够通畅。目前,区卫生系统各单位各自建有患者信息系统,系统之内、单位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医院间检查结果不能互认,造成重复检查。政府层面也没有组建专门的双向转诊协调机构,无法履行统筹协调、组织管理的职能,导致整个转诊体系不能无障碍运转。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之间尚未建立起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平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医保和健康管理信息尚未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没有建立转诊平台,造成市外转诊无法顺利开展,分级诊疗部分政策无法实施。
(四)签约服务表面化,社区医疗机构运行乏力。在调研中,我们听到多位居民反映:“签约是有的,但服务几乎没有。”“我都不认识我的签约医生。”“医院每周一次,每次半天,派人给我们量血压、测血糖什么的。”社区居民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缺少实际内涵,签约是为了完成指标,是在玩“数字游戏”。而基层医疗机构则认为,全科医生严重不足,是导致服务无法深入开展的原因。
三、针对分级诊疗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政府应多手段、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分级诊疗政策宣传,务必达到人人了解的地步。在分级诊疗线上的相关机构,也要通过适当载体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同时,社区更要在醒目位置张贴标语、海报等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只有三方共同发力,使百姓了解分级诊疗及其优惠政策,只有让居民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体会到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治疗的好处,以及医保报销的优惠政策等信息,才能从心里减弱对大医院的依赖心理,逐步培养“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习惯。
(二)加大基层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要素配置,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培训、设备配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以期达到全科医生配比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合理,双向流转程序规范,基层卫生机构基本设施配备齐全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买到常用、有效的药品,让下转患者不出社区就能够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完善补偿机制。财政补偿机制的运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改的成败,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可以规范各级医院的行为。政府应出台各级财政最低补偿标准、财政支出比例和补偿方向,制定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政府财政医疗部分投入的“随意性”,避免医院“挖空心思搞创收”,“全心全意拉患者”,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四)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出台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政策,通过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科医生培养,充实基层全科医生队伍。通过实施轮岗政策,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上浮到区级医院学习,区级医疗机构的专家定期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适当在待遇和评职称等方面对基层专业人员倾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社区服务,不断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速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推进信息化网络全覆盖。政府组建政专门的双向转诊协调机构,规划全区“健康信息云平台”建设,实现对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加快建设全区统一的双向转诊平台,逐步实行网上预约转诊、病案传送,并与医保经办机构信息网络互连互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加大投入,推进区域诊疗中心建设。整合检查检验资源,实现全区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心电会诊中心、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放射诊疗中心的互通互联,为基层、慢性病医疗机构提供检查检验服务。
(六)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完善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将功能定位实现情况、转诊标准和出入院管理落实情况、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将基层首诊率、平均住院日、转诊率、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主要负责人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质量监管机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七)发挥杠杆作用。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推进医药配套改革等工作。从支付制度入手,立足保障参保人的权益,在系统里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支付方式。建立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适时动态调整机制,发挥价格调整在分级诊疗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政策优惠逐步改变居民的就医习惯,进一步提高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费用的报销比例。开展某些病种社区医生首诊签字试点。比如:某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到区级医院看病时,必须有社区医院医生首诊的签字。
分级诊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层设计和地方实践相结合,从长计议,稳步推进。只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积极参与,统筹协调,正确引导,全社会齐心协力,我们相信黄岩的分级诊疗工作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终将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贡献。
调研组成员
组 长:张慧萍
副组长:张平惊 李保林
成 员:陶智前 卢 震 周雪莲 孙君珍
段达荣 郑丽君 钟秀根
王功田(统战部联络员)
执笔人:卢 震 钟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