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助推跨越发展大行动——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补齐西部山区发展短板
“六大短板”之西部发展短板
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补齐西部山区发展短板
——黄岩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进黄岩区总支调研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不仅是建设美丽黄岩的生态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战略产业,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在稳增长、优环境、扩就业、提收入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相继出台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将其提升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台州市区后花园的黄岩,发展旅游产业既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又面临难得的时代机遇,亟需抓住时机、创新转型、加速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补齐西部山区发展短板。
一、黄岩旅游的发展现状
黄岩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山水秀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潭湖、划岩山、富山大裂谷、黄岩大瀑布、布袋山、柔极溪、浙东十八潭、松岩山、广化寺、柑橘始祖地、鉴洋湖湿地、九峰公园、永宁公园等众多旅游景点,以及委羽山大有宫、瑞岩寺、灵石寺塔、沙埠青瓷窑址、翠屏山摩崖石刻、孔园、五洞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近年来,我区旅游产业根植黄岩山水资源,围绕“中华橘源·山水黄岩”的品牌,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系列旅游景点,取得良好成效。“十二五”期间,黄岩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66.67万人次,期末比期初旅游人次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率达16.9%。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期末比期初旅游收入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长率达23.0%。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期初的5%增加到期末的9.9%。
虽然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十二五”期间,全区的年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为全市第八,仅高于三门。
二、黄岩旅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黄岩旅游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是政策和市场两面旗帜均指向乡村,为黄岩旅游创造了“天时”。从政策来看,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从市场来看,现代旅游方式逐渐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方向发展,散客逐渐占据消费主体,而黄岩景点特色是规模小、种类丰富、分布均匀,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很适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政策和市场的指向,给我区西部旅游发展带来了利好条件,黄岩旅游发展大有可为。二是交通道路跨越式发展,为黄岩旅游打造了“地利”。近年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甬台温高铁、甬台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融入黄岩1-3小时的交通圈。市区内环快速即将完工,市域铁路动工建设,三区两市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十二五”期间全区交通建设投资近30亿元,104国道东、西复线、S325省道城区至宁溪段、北院线全线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区还将推进一批交通大项目建设,市域铁路S2线、S324省道黄岩至永嘉段,S325省道宁溪至仙居段等道路的建设,将打通黄岩西部与各大高铁、高速公路的经脉,从根本上改变黄岩尤其是西部的区位条件,给西部旅游带来旺盛的客流。三是干部群众心齐气顺,给黄岩旅游营造了“人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将旅游当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5月19日,我区召开历史上首个旅游发展千人大会,打响了黄岩旅游的发令枪;成立了区大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建立了大旅游、大建设、大发展的协调机制;出台《台州市黄岩区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规划布局、工作步骤。黄岩群众也对旅游开发已形成共识,2016年我区共接待游客4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88亿元,单是节庆活动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和餐饮业增收6100万元。特别是西部乡村,农家乐接待游客298万人次,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30%以上。群众推动旅游发展的热情潮涌。
(二)黄岩旅游事业面对的竞争和挑战
一是旅游资源缺乏比较优势。从旅游资源来看,我区山水、农业、古村、非遗和工艺品、宗教资源等等虽然均有分布,但品级较为一般,既无法与久负盛名的天台山、雁荡山国家级旅游胜地相比,也没有特别优于周边县市区,且由于起步晚、投入少,发展水平偏低、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有特色的精品景点和优势品牌,对市场吸引力不强。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旅游要吸引客流、提高收益,需要旅行社、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旅游电商等相关行业共同发挥作用。我区的旅游相关企业发展层次低、接待能力不强,全区目前尚无四星以上旅游饭店,景区附近普遍缺少酒店和餐馆,接待能力不足;民宿、农家乐规模不足、档次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游客需要;旅游相关工业产业、纪念品基本空白,符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区域性旅游线路仍未形成。三是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缺乏。我区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旅游规划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导游业务人才等都严重不足,导游员兼职比例大,全区旅行社无专职地接导游,服务水平不高。
三、对黄岩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黄岩旅游产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如何立足时代特色、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创新转型、加快发展,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小区域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型“互联网+”融合发展转变,亟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打造文化、生态型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批成熟的精品路线,完善旅游经济产业链条,实现黄岩旅游弯道超车,快速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扶持细则,明确招商引资、立项开发、土地指标、人才引进和金融支持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到我区投资或合作开发,直接吸纳资金、人才、营销等资源;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对重大旅游项目的投资可以采取政府贴息形式,调动社会各界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项目用地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每年土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对立项、建设等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以奖代补,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训奖励力度,大力培养专职地接导游,扶持区内旅游社创星级、强营销、优服务。二是完善旅游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改善、旅游交通道路、绿道建设、人文景观保护与修复、旅游景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黄岩旅游大品牌营销等;加强规划论证,兴建一个集游客集散、餐饮休闲、交通换乘、信息咨询、旅游购物、宣传营销、网络服务等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三是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重点突破、滚动推进,力争在5年内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精品旅游景点。对于一些事关黄岩旅游发展大局的项目,如代表黄岩柑橘文化的橘源小镇、工业旅游新业态的智能模具小镇、我区唯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划岩山景区,具有深厚道文化底蕴的委羽山道文化公园等项目,应重点推进,成立专门工作组,加快建设进度。
(二)挖掘人文内涵,为黄岩旅游打造特色品牌
塑造黄岩旅游特色优势品牌,与周边旅游区实行差异化发展,将是黄岩旅游突破重围、转型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文创型山水度假城市的关键。
一是打造“追寻中华橘源,品味自然甜蜜之旅”路线。充分发掘“中国蜜橘之乡”的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内涵,开发周边产品,打造集农事体验、花果赏味、食疗养生和柑橘文化为一身的“中华橘源”系列旅游产品。建议重点打造橘源小镇,整合周边乡镇街道的旅游观光项目,开发橘花观赏、柑橘采摘、风景观光、文化品味、农事体验、节庆活动、拓展项目、露营烧烤等系列活动,根据四时节气和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组合推出市场。如假期的学生拓展活动,周末的市民休闲体验,四时的节庆观光旅游等等,同时注重开发柑橘周边产品,如传统的橘皮、橘络,现代的类黄酮、胡萝卜素提取物,家居的橘子精油、香氛,文创的橘灯、书签、扇坠、香囊等等系列切合现代消费理念的伴手礼,带动旅游消费。二是打造“徜徉山水之间,体验慢轻生活之旅”路线。黄岩是“国家森林城市”,西部山区尤其有着优良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67%,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是天然氧吧。长潭水库连续五年保持一类水质,湖光山色、白鹭群飞。结合文化体育活动,开发环湖绿色健康旅游,正契合了当代人在大自然中舒展身心、体味慢轻生活的需求。建议重点培育环湖休闲运动旅游区和美丽乡村观光区。开发环长潭湖自行车运动、徒步毅行、山地马拉松、山溪漂流、拓展营地、古道穿越、驴友露营及家庭休旅车营地等体育休闲游品牌,将长潭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绿色之湖”、“运动之湖”、“健康之湖”。同时以环湖绿道、骑游道建设为主轴,串联起环湖的北洋特色农业观光园区、西部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大寺基东亚山庄、小寺基清心圆度假村、富山大裂谷景区、富山青龙峡景区、屿头柔川景区、浙东十八潭景区、黄岩大瀑布、两岸3°营地等精品旅游景点,融运动休闲、生态体验、观光旅游等为一体,打造面向江浙沪地区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三是打造“畅游洞天福地,融汇道家养生之旅”路线。我区与道文化渊源颇深,“黄岩”一名就来源于道士修炼成仙之地。委羽山更是集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二洞天“大有空明洞天”与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福地“东仙源”为一身,是中国道教史上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历朝历代都有知名仙道、文人墨客在此隐居修炼或访幽探胜,文化底蕴深厚。如能充分挖掘道文化内涵,复兴道教胜地,将“道法自然”、“以道养生”的传统文化与城市富裕阶层的养生休闲需求相契合,将打造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建议推进委羽山道文化公园建设,尽快实施大有宫、空明洞天及委羽山十二景修复工程,并将其与西部山区的生态资源相结合,开发生态疗养、宗教文化修习等养生旅游产品,做到以文化人,以山水养人,以情留人,打造道文化养生休闲游,打造独具魅力的黄岩旅游特色名片。
(三)建设智慧旅游,为黄岩旅游打造信息快车道
一是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节点区域互联网设施和旅游景区WIFI、电子导览设施,实现景点门票手机支付,推动旅游设施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旅游+互联网”。大力开发两微一端“黄岩智慧旅游”公众平台和APP,提供实时更新的旅游信息,互动交流咨询服务和网络预约景点、酒店、餐馆的第三方电商服务,加强与知名电商的合作,努力扩大黄岩旅游在线市场份额。三是构建多种旅游网络营销渠道,逐步建立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和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营销渠道,与在线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大数据应用,实现精准定位的旅游营销。
(四)规范行业管理,为黄岩旅游塑造良好形象
一是完善旅游景区管理服务。继续推进景区创A工作,完善景区安全设施、星级厕所、无障碍设施、电子导览等配套设施,提高景区环境、卫生和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管理,常态化实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建立完善景区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二是提升行业企业服务水平。推动品质旅行社评定,提高我区星级旅行社、星级饭店的总量;加强动态管理,做好旅游服务品质保障,打造黄岩旅游“安全、健康、品质、诚信”的良好形象。三是促进乡村旅游文明有序。探索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民宿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开展农民住房使用权、经营权流转,盘活乡村闲置房屋和空心古民宅建筑资源,推进乡村旅游行业自律,打造高效、有序、文明、规范的乡村旅游经济,推动乡村旅游服务向规范优质转变。
(五)实行开放业态,为黄岩旅游营造发展空间
一是推动跨区域旅游合作。推动与周边区县之间的旅游合作,建设开放共赢的旅游新业态。加强与天台、仙居、临海、永嘉等周边旅游大县的交流合作和市场共建共享,实现路线串联、客源互送,积极融入到台州旅游大体系中。二是设立全区旅游年卡。整合区内各旅游景点,推行优惠的旅游年卡销售,吸引台州市内的客流,带动景点人气和周边消费。三是逐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制定《黄岩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产业融入城市整体发展的综合布局,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统筹考虑旅游功能,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调研组成员
组 长:王英姿
副组长:张章永
成 员:王普形 张东红 王敏青 温明霞
尤 芊 张文仲(统战部联络员)
执笔人:尤 芊